重陽節是幾月幾日--重陽節是做什麽的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重陽節是幹什麽的,以及重陽節是幾月幾日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九九重陽節是幹嘛的
- 重陽節是幹什麽的節日
- 重陽節是做什麽的
- 重陽節主要活動是什麽?
- 重陽節是幹什麽的
- 重陽節是幹嘛的
Q1:九九重陽節是幹嘛的
九九重陽節是敬老,祭祀的節日。重陽節在曆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
重陽節的曆史演變。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曆史悠久,起始於遠古。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春秋前,各地習俗活動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在曆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Q2:重陽節是幹什麽的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為吉祥之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倍受曆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至今,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舉行敬老宴,感恩敬老。登高秋遊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Q3:重陽節是做什麽的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起源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
重陽節
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嚐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起源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重陽節
在古代,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麽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起源其三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裏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Q4:重陽節主要活動是什麽?
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傳說: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誌怪小說《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凶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Q5:重陽節是幹什麽的
重陽節有以下習俗:登高:
避災健身,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於等到的地方,沒有特別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祭祖:
謝恩求佑,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鬆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欲斷魂般的哀傷;
敬老:
法定老年節,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曬秋:
慶祝豐收,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賞菊:
佩茱萸:
辟邪求吉,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香味濃,配戴可避邪驅蟲,祛風散寒;
飲菊花酒:
益陰滋腎,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不過古人並不光是賞菊,還會用菊花泡酒暢飲。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吃重陽糕:
步步登高,在重陽習俗中,吃重陽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因為糕與高諧音,寓義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歡樂吉祥如意。重陽節蒸重陽糕主要是孝敬老人的。老人吃了重陽糕就不會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給老人吃重陽糕,讓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
吃羊肉麵:
益氣補虛,重陽節要吃羊肉麵。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麵要吃白麵,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羊肉性溫,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五勞七傷。秋冬食用,可收進補防寒的雙重效果。
Q6:重陽節是幹嘛的
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重陽節因於一個吉祥的數字。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的“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舉行祭祖與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三節並列為中國傳統裏祭祖的四大節日。相傳重陽節的風俗始於東漢。
擴展資料:
重陽節敬老,最能體現古人德孝這一獨特而樸素的自然道德觀。在古代,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人們祭天、祭祖,向天地、先祖表達感恩之情與崇敬之意。如今,祭祖這一傳統禮製還在一些地方延續,謹守“秋祭”習俗。而“敬老”傳統,不僅得到保留,還被當代人發揚光大。
今天的重陽節,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最美不過重陽節
關於重陽節是幹什麽的和重陽節是幾月幾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重陽節是幹什麽的的詳細內容...